风湿病的药物疗法
药物疗法是最常用的一类治疗手段,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,应用中草药独特的性味、功能、配伍形式、制剂类型,以治疗疾病和保健长寿的一种方法。中药在中医具有独特的概念,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中引天竺大医耆婆之论曰:“天下物类皆灵药,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,斯乃大医也。”不仅如此,该疗法所涉及的范围甚广,有用药物从口而取效的,也有从体表取其性味而收功的,方法多样,而且运用于治疗和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。从中药剂型上看,古代主要有汤药、丸药、散药、膏药、丹药、药酒、药露、药霜、药锭、药片及药茶等;现代则在古代剂型的基础上,出现了注射用药法、糖浆药法、胶囊药法、膜剂药法、冲剂药法等。从服药方法来看,有口服法、喷雾法、注射法等。本章内容主要以介绍内服药物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法。
1.汤剂疗法
汤剂疗法优点较明显,“汤者,荡也”,其用药后吸收快,发挥疗效迅速。且汤剂以水为溶媒,刺激性较小,用药可以随时加减变化,用药灵活,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准确用药,以更好地发挥疗效。
2.丸剂疗法
丸剂是将中药研成细末,用赋形剂拌和(如蜜、水、糊、药汁、蜂蜡等)制成大小不等的圆球形中药剂型,常见的有蜜丸、水丸、糊丸、药汁丸等。“丸者,缓也”,其作用持久而和缓,尤其适用于慢性病及病后调理。不仅如此,丸剂还能容纳固体、半固体以及黏稠的液体性药物,散剂对中药材的利用率比汤药要高,是临床上重要的药物治疗方法之一。
3.散剂疗法
散剂是将中药药材粉碎、碾磨、过筛,并均匀混合后,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粉末状制剂。“散者,散也”,散剂在中药制剂中属于吸收快,显效速者。该剂型药量易控制,可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量,便于灵活用药。且其药材利用率高,一般用量仅为汤剂的1/5或1/10,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,难以调成溶液,不宜制成丸剂、片剂的药物,均可制成散剂。
4.膏剂疗法
膏剂,依其常温下的形态,可分为固体、半固体、半流体三种制品;依其性质,可分为膏滋、药膏、膏药三种。膏滋是指药物用水煎煮,去滓,再浓缩,加蜂蜜或糖制成稠厚半流体状制品,主要供内服,又称煎膏。而膏药和药膏主要是用于外治的软膏制品,不属于内服药的范围。膏滋因其含有蜂蜜、冰糖或白糖等半流体,故味美可口,长于滋补,老少均乐于接受。另外由于其药物含量有限,故一般适用于需缓治取效的疾病。
5.丹剂疗法
丹剂指药料经升华、熔合或浓缩等法制成的药剂。丹剂可配制成丸剂、散剂或锭剂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称为“丹”者,如大活络丹为丸剂,紫雪丹为散剂,玉枢丹是锭剂,化癣丹是液体制剂,这些药物虽名为“丹”,但并不属于丹剂的范畴。丹剂始于古代的炼丹术,具有名贵且灵验的特点。经现代研究分析了解丹剂成分后,可用研磨等方法直接制丹。
6.酒剂疗法
酒剂疗法又称药酒疗法,是指以酒作为溶媒,浸泡中药材,浸出有效成分而得到澄明液体的制剂,一般作为内服药物。该制剂服用方便,既能治病,又能防病保健,对虚寒、虚弱及老年患者尤为适宜。
7.片剂疗法
片剂疗法是把一种或多种中药材经加工提炼后,与适当的赋形剂混合,压制成含有一定剂量的圆形药片,通过口服、含化、外用等方法给药,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此法一般剂量较为准确,片剂内药物含量的差异较小,疗效较为稳定,且服用、制作方便,临床应用极为广泛。另外,因其为干燥固定形体,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作用也较小。
8.冲剂疗法
冲剂疗法是指中药材加工后与适量的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或块状,服用时用水冲泡即可的一种制剂。它是在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,既保持了汤剂和糖浆剂的特色,但并不是所有的汤剂都可以制成冲剂,对于有先下后下之别,或另冲另烊之异的制法不稳定的复合处方,则不宜用冲剂;过大剂量入方的处方,亦不适合冲剂。
9.注射疗法
注射疗法包括肌肉注射、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。肌肉注射是将无菌药液注入肌肉内使其迅速引起全身作用,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。静脉注射是将无菌药液注射于静脉中的一种方法。而穴位注射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,将药液注入一定穴位中,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。